金标尺公考APP
考公务员,到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公考
我与周老师相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周老师话少,不喜欢扎堆儿。课余,他通常一个人在美术室里摆弄泥土。
周老师常有一些行为使我们惊讶。有一年暑假收假后,他模样又黑又瘦,高高的个头越发单薄,像是变了个人。问他是不是病了,他笑笑,轻松地说,去了一趟西藏。西藏!听到这两个字,我感到惊诧。在我追问下,周老师讲述道——去西藏,是为了写生,也为了磨练意志。于是,怀揣五十块钱,他只身进藏。路上的艰辛不胜枚举。走路,搭车,甚至扒车底坚持下来。
到藏区时他已身无分文。慢慢挪动,他最后倒在了一户人家门前。警觉的男主人听信了他“是个画画的,两天没吃东西了”,端出一碗带肉的救命饭。男人说,你给我孩子画张像吧,算是你的饭钱,可以不要钱住下。讲到这儿,周老师收住了话头。他不再言语,眼睛噙满了泪水。
韩城司马迁祠广场上矗立着的巨大的司马迁塑像,手握书卷,佑望远方,峨冠博带,须发飘逸,一副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神态。那是已经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家周老师的作品。听嫂子说,周老师塑造司马迁像时,有几次正干着呢,他突然抱着塑像的头部失声大哭起来。看来,这个世界,在成功与平凡之间,不是谁输在了起跑线,而是谁对梦想的追求能忘我地投入。
在周老师的工作间看到几件新近创作的雕塑,造型却是独特。其中一件是一个躬背坐在凳子上的男人,手臂搁在腿上,人腿和凳子腿化为一体。奇怪的是,塑像脖子上没有了脑袋,脑袋在凳子腿旁放着。另外三件也是有趣:慵懒地斜躺在椅子上的人;牵拉着脑袋站立在框架中的人;两个向上攀爬又相互蹬踏的人。
“这是一组生活中的写实雕塑”,周老师边说边拿起其中的一件。他接着说:“有些事情,就是把脑袋想掉了也不会想明白的,因为人与物已经化为一体,逃脱不了的。”经他这么一说,我似乎明白了点。
嫂子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美院读书时,为了了解人体结构,周老师曾经深夜独自待在除几具尸体外别无一人的解剖室。万籁俱静。周老师专注解剖。事后问他:“害怕吗?”周老师不无尴尬地笑答,怕呀,但机会难得,无我是医治一切的最好方式吧。
经历成就了周老师那双犀利、具有透视功能的眼睛。周老师手中的那团泥土不仅是他快乐的源泉,更是他“创造”的过程。他的使命就是给这些泥土赋予生命。他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圣贤们说,橄榄只有通过不断地萃取才能榨取出它的馨香之气。周老师此前所受的一切磨砺正是为这馨香而来。
A
对贸然出行遇艰难的追悔
B
对劫后余生的喟然庆幸
C
对患难遇慷慨的深挚感恩
D
抚今追昔对甘苦的无奈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文章第三段,文段最后一句话“眼睛噙满了泪水”,联系上文,讲述的是周老师到西藏的时候身上没有钱,一户人家的男主人只是让他画了一幅画,没有让他给饭钱,而且不用给钱就可以住下,因此周老师含泪的原因在于患难遇慷慨的深挚感恩,对应C项,当选。A、B、D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项。
相关试题
根据作者的观点,周老师萃取“馨香”是靠( )。
耳边风:杯中物
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重庆被名人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景点是( )。
下列选项中,有关生活中的常识叙述正确的是( )。
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四位读者来信说:“毛泽东先生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泽东毅然赴渝的主要目的是( )。
下列党史中的名人名言,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②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③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下列六个图形可分为两类,每一类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则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某医院内科病房有护士16人,每两人一班,轮流值班,每六小时换一次班,甲乙两护士同值一班后,下次再轮到甲乙同值一班,最长需要( )天。
一座城市,可以在短期内建设宽阔街道、高楼大厦,但城市精神却需要长期的_____才能形成,城市精神来不得“短平快”,它也不应是少数人冥思苦想或_____的产物。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被誉为“中国神草”的菌草走入大众视野,下列关于菌草说法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