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公考APP
考公务员,到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公考
A
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B
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C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D
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正确答案 :B
解析
【金标尺答案】B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心理——学习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前者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用来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即当先前习得的产生式直接运用于迁移任务时,便出现此类迁移。比如,学生习得了圆面积计算的产生式后,在他遇到“已知半径或直径的长度,求圆的面积”的问题时,可以直接运用这一产生式。如果原有的产生式已相当熟练,这种迁移可自动产生。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即当原有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有助于(或干扰)新的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时,便出现此类迁移。比如,上位知识的习得将有助于新的下位知识的学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即当原先习得的陈述性知识有助于迁移任务中产生式的习得时,便出现此类迁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技能习得过程中,在变式练习的条件下,由陈述性向程序性转化,这本身就反映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另一层含义是陈述性知识有助于一些新技能的学习。比如,丰富的日常知识有助于写作技能的习得。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即当原有认知技能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时,便出现此类迁移。如学生掌握了阅读技能后,可以促进掌握大量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速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文献来自 姚本先主编.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 2002
相关试题
10.在我国,心理教育不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
9.下列关于学生的本质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36.下列不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合理化机制的是( )。
下列属于负迁移的例子有( )。
11.“学习了加减法后,能到商店自行购物”,这属于课程的( )。
8.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自查自改,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对查实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持之以恒抓好师生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整治。教育部对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同家长搞利益交换”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6.在实际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计划的实施、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运用等,都要根据教育目的进行调整。这主要体现出教育目的具有( )。
9.维果茨基认为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10.文文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后,文文的抚养权归属其父亲。最近一个月以来,文文上课总睡觉,当堂作业也多次未完成,极度不配合教师教学。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发现文文偷玩手机,便当场将其手机收走,代为保管,随后班主任联系其父亲告知此事并要求他到校沟通情况。文文父亲拒绝到校,并称“我工作太忙了没空来,我也管不了他”。根据上述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2.下列有关人的身心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18.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在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无法进行学生心理辅导。
24.师德评价和考核是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