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公考APP
考公务员,到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公考
A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B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C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要求
D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正确答案 :C
解析
C 【解析】政治常识。(本题为选非题)
A、B项,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表述正确,排除;
C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表述错误,当选;
D项,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表述正确,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项。
相关试题
72、学习菜谱:下厨烹饪:总结经验
26.历史上的高原丝绸之路是在青藏高原地区固有传统道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肇始于高原地区内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方式和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交往交流,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与青藏高原开展密切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之后,并在不同时期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高原丝绸之路对于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藏族和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其他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加强青藏高原地区和中原地区,以及中国西北、西南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于促进古代中国与南亚、西亚以及中亚地区的交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下列说法与上文意思不相符的是( )
39.城市的资源禀赋和竞争力各不相同,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更是天差地别,_______________。有的城市强者愈强,虹吸效应明显;有的城市成功转型,搭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也有城市偏安一隅,发展面临困境……大小分明、强弱有别、快慢相对、进退共存,实事求是地说,这符合客观发展的规律。其实,收缩型城市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有研究表明,2000年至2012年,全球有20%的城市属于收缩型城市,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平均收缩比例达到28%,德国、法国、英国、中国分列其后。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93.2011~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同比增加的年份数有( )。
67.OMO商业模式是一种行业平台型商业模式,通过在线分享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线下商务的有效聚合,帮助企业顺应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简化获得实体商品和服务的途径,打造“线上--移动--线下”三位一体全时空的体验店营销系统,使企业与用户能够通过各种载体及终端进行交易和消费。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选项当中符合OMO商业模式的是:
37.目前,中国社区治理实行城乡有别的两种体制。国家社区治理体制的局限,特别是城乡两种社区治理体制的分割,造成了当前城郊社区治理体制的不确定性。城郊社区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具有城乡兼容的“边缘性”“两栖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社区治理实践中,城郊社区既可以引用城镇社区治理制度,也可沿用原有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可供依据的治理制度模糊不定,导致了独特的边缘治理现象,并产生了一系列特殊问题和挑战。根据上述文字,作者接下来最可能探讨的是( )。
春秋中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逐步_____,郑国、晋国先后颁布成文法,包括军队编制、兵种、武器装备、军赋征收等军事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改良之风逐渐兴起。这些改革虽还不能与战国变法_____,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却成为战国变法的先导。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8. 暗物质可以通过湮灭产生极高能的光子、正负电子、正反质子或者中微子。如果我们能在众多天文信号中 _______出这些暗物质相关的信号,也许就能找到暗物质存在的 _______。我国发射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正是致力于此。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40.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
85.研究者对一万名平均年龄 65岁的男女进行追踪研究,评估他们是否存在抑郁以及中风发病情况。研究开始时这些人均无中风史。研究发现,持续存在重度抑郁症与中风风险增加一倍以上相关,而那些无抑郁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参与者的中风风险则并未增加。曾经存在重度抑郁症状的患者,即使其症状在访谈期间已然缓解,他们的中风风险仍然与那些始终存在重度抑郁症的人相比无显著差异。 以上陈述如果为真,可以推出:
92.2010~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 )。
四、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根据这段陈述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77.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想要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必须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一方面,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即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另一方面,提高防治精细化水平。如果同时做到上述两个方面,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由此可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