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二
给定材料:
材料1:
《四个约克夏人》讽刺过这样的情况:四位严谨优雅的约克夏绅士坐在一起,品尝着昂贵的红酒。他们的对话起初是积极而正面的,然后就微妙地转为消极而负面;随着时间进展,他们开始以抱怨来互相较劲,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有一个人表示,几年前他能买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运了。第二个人想拼过第一个人,便说他喝得到一杯冰荼就算庆幸了。抱怨的声浪加速蔓延,他们的论调迅即演变得荒唐可笑,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绅士一度谈到自己成长时所住的房子有多么破烂,第二个约克夏人则转动着眼珠子说道:“房子!有房子住还算好运呢!我们以前只住一个房间,一共有26个人,什么家具都没有,地板有一半不见了,我们怕掉下去,还挤成一团窝在角落里。”
哀鸣和抱怨就这样你来我往、持续不断......它们像一种看不见的“病毒”,在不知不觉中蔓延,形成一个个可怕的负能量“黑洞”,吞噬着我们的职业理想、工作热情、人生目标......
材料2:
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让它们发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委屈生牢骚,牢骚多了变抱怨,抱怨久了成是非。
2013年,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与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发布了《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大城市中,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与实际生活质量存在反差的现象尤为明显。其中,兰州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排名倒数第一,武汉则是倒数第四。实际上,武汉的GDP已经达到8000亿元,全国位列第九,经济发展迅猛,但人们的主观感受确实有点没跟上。
这个数据与某报近日发起的一个调查结果颇为相近。该报发起的生活烦恼调查,短短两日吸引7万多网友关注,有1万多名网友参与了投票,其中64.3%的网友主观上感觉现在生活确实在变好,但也有77.8%的网友认为“最近比较烦”,而且烦恼明显增多。
在烦恼源的多选调查中,工作和收入、子女成长教育、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养老分别以21.28%、15.37%和15.29%的投票率居前,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16%的网友表示为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感到烦恼,还有12%的受访者不满意现阶段的社会公平机制失衡现象。
从缺衣少食到穿好吃好,再到住上高楼、开上小车,还有带薪年假可以出门旅游,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发牢骚的频率也在变快。
材料3: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牢骚族”的数目也变得异常庞大。智联招聘2009年的一项关于职场人抱怨状况的调查显示,近9成职场人每天都会发出抱怨。其中,65.7%的人每天抱怨1-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10次,4.8%的人每天抱怨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自己“从来不抱怨”;希望通过抱怨解决间题的比例为36.2%,74.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抱怨主要是为了发泄内心的苦闷,给自己找个逃避的借口。
心理研究人员发现,爱发牢强的人通常都有一种“否定性思考”的习惯,看事情喜欢看负面,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许多难题上面,他们的人生经验由各种难题组成,因而心情总是维持低落,由于整天忙于批评,往往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修正自己。
职场专家指出,牢骚可以说是一种“自卫”的讯号。尤其当遭遇挫折或不平等待遇,难免会发出不平之鸣,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同情。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牢骚讲得愈多,反而愈容易令人滋生反感,导致负面效果。抱怨族不停地把矛头对准别人,拼命把情绪垃圾往别人身上倒,好像全天下的人都做了对不起他的事,牢骚愈讲愈多,也使得他们愈来愈相信,认为别人才是应该为他的不幸或遭遇负责,自己完全是惨遭别人践踏的牺牲品,最终让自己痛苦不堪。
材料4:
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分阶段的,每个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希望,人的期望值在提升,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牢骚就来了。刚参加工作时,希望能尽快升职;职务上来了,又想工作、家庭两不误。平衡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太难了,精力跟不上,只能周未陪小孩,对孩子有些亏欠的感觉,有时工作太忙了就会发牢骚。以前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的时候,人们抱怨的是物资不丰富;等到吃饱穿暖了,人们又希望吃好的、穿好的;再后来,人们又要求吃有特色的,穿名牌;以前,手表、自行机、电视机就是富裕的象征;现在,让人们发牢骚的是买房买车......
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的活动半径在延展,生活圈子也在扩大,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引发牢骚的缘由也在增加。关注一些房产和车市的消息后,才发现房价在涨,物业和业主常闹矛盾;买了车之后,才发现珞上经常堵车,要考个驾照还蛮麻烦,停车费也不便宜;好不容易出门旅游了,才发现景点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时不时还来一出捆绑消费强制收费......
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得到的各种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关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思想也会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敢于表达。现在人们了解世界、感知社会,不仅来源于自身经验和报纸、电视、广播,还有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信息传播发达了,别说身边的事,就是全球发生了什么事都知道。”武汉大学研究生郑会燕认为:“想法多了,牢骚也会跟着多。”每天打开网络,扑面而来的多是充满暴戾之气的新闻:暴力拆迁住户自焚、有毒食品层出不穷......这些新闻往往招来众多网民围观,跟贴发泄不满,甚至发动人肉搜索在现实中寻找攻击目标,抱怨之气弥漫网络之中,强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秩序。
一部分市民提到了社会的诚信危机,从农村住到了城市,从平房住进了高楼,家人之间、邻里之间的亲情、信任却变淡了。出门怕小偷,旅行怕被宰,就连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都不敢扶一下。生活越来越好了,但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似乎人们都在忙着赚线发财,以至于心浮气躁,都感到生活压力大,牢骚不断,怨气很容易给人一种窒息感。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的本性,社会公平遭受挑战、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仇富心理。比如年轻人走入职场后发现,“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难免牢骚满腹。有的人就像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有的人累死累活工作一个月,才换来2000多块钱,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人家。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跟以前比,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不少;但跟周围条件好的人比,特别是跟富裕阶层比,多数人生活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感到有较大心理落差,这也是很多人牢骚满腹、抱怨丛生的重要原因。
材料5: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吾尝见朋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枟)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他劝导弟弟们不要怨天尤人,乱发牢骚,“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怨天尤人要不得。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杰与文人才子,一生坎坷,既有时势的原因,更多的恐怕是内心那种怨天尤人的心态在作怪!
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才子孟浩然跑到长安城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是失望而归,名落孙山的孟浩然心情极度郁闷。好友王维于是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想安慰一下好友,谁知唐玄宗驾到。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想考考孟浩然的才学。孟浩然便吟咏了《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他这诗表面上是一连串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结果当唐玄宗吟到“不才明主弃”之语大怒,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自此,孟浩然再也没有得到唐皇的召唤,只好在山林之间发泄他的满腹牢骚。
清末民初的大才子易顺鼎,以诗著称,但大半生奔忙于军旅和官场,希望有所建树,结果事与愿违,处处碰壁的他心态失衡,满腹牢骚。他有句名言:“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爱发牢骚的易顺鼎变得放荡不羁,有次,他给袁世凯身边的红人唐在礼的夫人写了一首诗,诗中有“黑妞才名何必讳,是梁红玉是张秾”之句梁红玉是什么人?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的老婆!此女乃巾帼英雄,抗金时候冒着箭雨亲自擂鼓,助夫上场杀敌,成就一段历史佳话。梁红玉乃妓女出身,尽管唐夫人张秾也是出身妓女的贵妇人,但她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揭老底。易顺鼎此诗一出,唐在礼岂能不愤怒,对易顺鼎也就没有任何好感。当有人提名易顺鼎进入参政院时,唐在礼毫不客气地说,易某“狂妄,不宜预政”,就这样,一首诗毁了易顺鼎的仕途。
苏东坡曾说:“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一个人如果喜欢怨天尤人,总是抱怨世道不公,总是感叹世风日下,总是伤感生不逢时,那么这个人的心态就会失衡。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爱抱怨的性格怎么会有好的人生?
材料6:
“希望这只紫手环,帮你们远离生活中的抱怨!”2015年6月13日,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的一场“拥抱阳光,远离抱怨”主题公益活动上,面对在场的企业残疾职工和爱心志愿者,湖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阳庆云说。
抱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不但影响自己,也容易对周围的人情绪产生连环负面效应。湖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长沙蓝宇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学习张海迪小组主办此次“不抱怨”系列活动,期望通过倡导“21天不抱怨”的活动,来增强残疾人的自我调试能力,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据了解,“21天不抱怨”活动起源于美国人威尔·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书中倡导民众们通过佩戴紫手环激励、暗示不抱怨自己、不抱怨社会。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上面印有“ SPIRIT(精神)”“ A Complaint Free World(不抱怨的世界)”等字样,做到在连续21天里不发生抱怨或类似的行为。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计算21天。反复坚持,直到“不抱怨”目标达成。
实际上,早些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一些学校组织过这类活动,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不抱怨”活动,实践“不抱怨”理念,在提升个体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净化和升华。
30多年前的《中国青年》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在信中,署名作者讲述了自己人生所遭遇的挫折,讲述了从充满理想到对于人生失望的过程。其中讲到了家庭的冷漠、感情的失落和社会的诸多问题让她感到失望和痛苦,坦诚地表明她“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这封信当时激起了全国性的震动,也引发了关于人生的大讨论,当时的《中国青年》杂志社接到了六万多封来信,人们一起讨论有关年轻人的人生问题,这在当时被称为“六万颗心的回响”,搅动了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和中国社会的未来的高度的关切和思考。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年轻人也涠到了严重的价值观的转型的问题和困惑。这场讨论,正是将当时青年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摆上了台面,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的争论和思考。无论对于人生的价值的探讨,还是青年生活中的具体的问题或是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当年的讨论的核心是青年的路是否会越走越窄,中国社会的新的变化是否会带来青年的未来的希望和新的可能。这可以说正是今天激励我们向前的“中国梦”的起点,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的努力的起点。虽然当时的问题早已是明日黄花,根本就不再是问题,但今天重读那些激情的文字,确实为当时的历史现场中年轻人的真挚的追问和探讨所触动。
仔细想来,这场讨论正是走向未来的“中国梦”和当时存在的一种对于自身悲观失望的“抱怨文化”的一场赛跑,是在困惑中的焦虑不安和新的可能性之间的一场赛跑。三十多年后再回首这场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实,虽然中国的前面还有许多挑战和问题,但无可争议的是正是对于未来的信心和中国人的共同的努力把我们带到了今天的新的平台之上。“中国梦”最终超越了当时的困扰和问题,“中国梦”是无可争议的赢家,中国的现实给了当时的问题一个最好的回答。
在今天,也可以发现,我们有了新的平台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很多困扰和挑战。这里一方面是不断提高的幸福感的要求和现实可能的满足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对于公平和和谐的理想与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之间的差距,都让许多年轻人似乎再度感受了“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慨叹。于是我们在网络上或是现实中都看到了不少抱怨和不满,这当然自有其正当的理由,社会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回应和关切年轻人的困扰和问题,社会也需要变得更公平和更和谐。但确实也存在一些年轻人沉溺在消极的“抱怨文化”之中,缺少奋斗和努力的愿望和信心。他们容易将社会的问题变成自己不需要奋斗的最好的理由,将现实的困扰变成了自己不需要努力的前提。出现了一种用抱怨“合法化”自己的疏懒,用社会问题“合法化”自己的消极的潮流。而这其实和在积极努力向上的“中国梦”形成了对照。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中国梦”又在和“抱怨文化”赛跑。一面我们可以看到像《不抱怨的世界》《杜拉拉升职记》这样虽然格调未必最高,但充满了进取和努力精神的书籍,总是占据着排行榜的前几名,看到了“80后”“90后”年轻人的努力已经浮出水面成为亮点,看得到年轻的“志愿者”在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面却也看到抱怨和消极的文化确实在一些年轻人中间整延。这确实是一个新的临界点,好像三十年前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被提了出来,我们确实还需要用“中国梦”的光芒激励年轻人用正面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中国和世界。
历史曾经证明,历史还将证明,“抱怨是一种权利,但抱怨不能成为一种性格,在抱怨之外我们这个社会还需要建设性的改变”。我们应该看到,要求社会为自己多做一些是合理的,但自已为社会尽到本分也是合理的。要求社会变得更公平和更和谐是合理的,但有你的努力付出来创造合理的一切也是合理的。批评社会的弊病和问题是合理的,但用自己的努力使得社会的问题和弊病减少也是合理的。社会像需要眼睛一样需要批评者和反思者,但社会同样像需要心脏一样需要努力的行动者。抱怨也有一定的价值,但为梦想而积极努力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