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公考APP
考公务员,到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公考
在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打零工”总是透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一有机会,总是赶紧转成领固定薪水的正式工。在他们心目中,零工是暂时性的、不牢靠的、低人一等的、被社会边缘化的,并不算是社会主流的一分子。
到了今天,“零工”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他们的范围和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敏锐的研究者因此发出感叹:中国正在进入“零工经济”时代。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你可以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顺便帮家附近的餐厅捎几个外卖订单,挣一点零花钱;如果你是一名司机,你也可以在帮公司办完事以后,在返程的路上顺便接一单,赚点外快……类似于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区别于传统的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的形式,现在,只要你有空余时间,只要你能力允许,你就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获取报酬,这便是“零工经济”。
伴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零工经济”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做什么都追求速度、高效的时代,这种新的工作形式很快便渗透到互联网、新零售、餐饮、服务、新零售等各行各业。
小星曾是某企业新媒体的编辑,辞职后的她一直在打零工。她的方式当然也是老本行, 给人家写文章。她说:“不用朝九晚五,时间比较自由,接什么样的‘活儿’也是自己决定, 不像原来,几乎是没得选。所以我就会以自己擅长的部分为标准,去考虑与哪家公司合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最能让对方看到我的优势。网上平台挺多的,都有不少投稿信息,只要留心就能找到。”
2018年,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全民上网的情况早已普遍,人们逐渐将网络结合到自己的工作中,这让零工们也脱离了出售简单劳动力的形态。淘宝模特、网络主播、微博大V、公号大咖……非劳动要素的占比正在迅速提高,而非劳动要素不仅包括颜值和才艺,还扩展到了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此,就业形态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某高校教授K表示,脱离了传统雇佣关系的“零工经济”,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大家谋职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各类考试、面试等,而是有更多选择。K说:“在工作难找这一问题上,“零工经济”领涨社会就业率,而这应作为其未来的一个前景而受到重视。”
另外,“零工经济”必然关系到社会用工。某招聘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推动企业加速接纳更为灵活的用工方式。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选择弹性的用工方式让自己的运营及人力成本变得更精益。“我们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非合同制员工,多样化的用工方式,多样化的吸纳人才的通道,让团队的创造力更好,更有活力。”H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说。
纽约大学商学教授阿伦撒达拉阳表示,现在的经济状况允许人们通过兼职方式来生存, 比如在创业平台兼职、开小公司做临时业务、承接外包工作等。尽管目前从事“零工经济” 的人跟全职工作人数相比还比较少,但却越来越普遍,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通过调研120多个国家发现,全球有13%的劳动力从事“零工”,50%从事全职工作,并且“零工经济”的工作机会更多的是网上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着新兴生产力的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同样为“零工经济”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基础。“零工”依托这类技术与日渐兴起的网络平台,在参与分享经济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生活服务的发展“惯坏”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大家对便利永远有更高的要求。
不仅如此,当我们从通勤与办公室隔间中解脱出来,是否也能为缓解因每日通勤带来的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呢?这么说,“零工经济”又不是孤零零的,它涉及到民生、消费等诸多领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有前景的经济形式。
当然,对于“零工经济”,也存在不那么理想的部分。据了解,近年来几乎所有平台的零工都存在社会保障的困境,“互联网+”平台的劳动纠纷正在日益增加。没有保障,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重大问题。
某大学劳动关系系主任J表示,目前,我国全面实施的全民参保计划,是实现覆盖全民目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以“零工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岗位迅速发展,传递了一个信号。一方面,劳动领域立法内容中,对于区分长期和兼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没有作细分说明,应考虑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在新的公共政策出现之前, 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发声”,无论是积极的宣传、呼吁,还是实际为这类人群提供一些帮助,以此证明“零工经济”也可以具有人文关怀。
工人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强!数据显示,我国目前7. 76亿就业人员中,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只有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的21.3%,而高技能人才仅有4700多万人,仅占就业人员的6% o “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导致年轻人选择其他谋生手段,不去学技术。”从业20多年的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工张师傅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国家高技能人才紧缺,且老龄化趋势严重,甚至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存在老一辈高技能人才想要把绝技诀窍传承下去,却找不到好徒弟的现象。”今天谁来当工人?这是工人之问, 更是国家制造业发展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 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城市的“抢人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除了针对大学生、特殊领域人才的引入政策外,技术工人也成为各地争夺的人才资源。在一些城市,技术工人的落户门槛被降低。在江苏南京,技术、技能型人才可凭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落户;浙江宁波也将在宁波工作的技术工人纳入人才落户范畴,凭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即可落户;2017年广州积分入户的6001名人员中,有3705人通过“技术能力"和“急需工种或职业资格”获得加分。
近年来,C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涌现出大批先进劳动者,他们虽然身处平凡的岗位,但是他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他们为C市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和汗水,是值得尊敬的“最美劳动者”。
凌晨4时许,雨后的空气中还伴有阵阵凉意,C市环卫工人肖玉红准时来到市城区凯东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拿起扫帚和撮箕后,肖玉红开始不停地挥舞着扫帚清扫着地面落叶和垃圾,不愿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帚起帚落,从街头扫到街尾,转眼间已过去了两个小时,肖玉红回头看了看路面,在确认没有“漏网之鱼”后,才放心站在路边稍作休息。“每天工作下来都会腰酸背痛,晚上回去只想睡觉,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不过能让市民行走在干干净净的路面上,享受环卫工人的优质服务,累点也值得。说完,心态乐观的肖玉红还给记者做起了示范,而她脸上那朴实的笑容却让记者无比动容。采访结束时,一阵微风悄然拂过,落叶如雨点般落在地面,肖玉红又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她说,“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自豪。”
冉宁,C市东新区一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由于常年在工地务工,他的皮肤已变得黝黑。33岁的冉宁虽然年轻,但在建筑行业中已经“摸爬滚打”了多年,也经历过不少困境,但他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一句“笑对生活”成为了他最常提及的人生格言。多年来,冉宁一直置身在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上,几乎没有休假。常年的辛苦劳作,让他脸上多了很多皱纹和疤痕。“手臂上的伤痕都是被工地上的器材划伤的,干我们这行都是力气活,身边到处都是建材,难免遇到磕磕碰碰。”冉宁笑着说,劳动是走向幸福阶梯的“通行证”,是体现一个人价值的根本所在,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一样,坚持下来了就会充实满满。
“劳动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份养家糊口,还是施展人生理想? ”在网络论坛里,有人 提出这样的困惑。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恩格斯则明白无误地指出:用 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丰裕富足的物质生活和多姿多彩的 精神生活,从而使人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和全面提升,这是人类社会的最本质特征和最伟大之处。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成就了人本身。
从远古的钻木取火、狩猎农耕,到今天的核能发电、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人类一步步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野蛮走向文明,在维持生存和创造文明的活动中,劳动是一根贯穿始终 的主线。提起劳动,人们会自然地想到茫茫的田野,隆隆的机器,喧嚣的工地,深深的矿井; 或者那勤锄的农民,挥汗的工友,砌墙的泥匠,摇橹的船工;还有传播知识的老师,研究探 讨科学理论的学者等。在这颗广袤的星球上,无论地理相隔多么遥远,无论民族传统有怎样的差异,在各个族群的文化记忆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有民间传说、宗教经典、历史典籍中,第一个神话故事,第一个创业始祖,第一个民族英雄,几乎都与劳动有关,闪耀着 神奇、神圣的劳动光辉。时至今日,人类通过劳动积淀了历史上最为先进的科技力量和历史文明,这些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因为历来重视勤劳致富、信奉劳动创造价值,中国的变革甚至被外媒称为“勤劳革命 回溯历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劳动者手不停歇、 抓铁有痕地实干,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不可否认,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但时至今日,当蓝领工种薪酬待遇、社会地位普遍提升,一些企业的大工匠成为年薪高达百万的核心管理者,劳动价值的回归有了外界保障。这些都构成了十九大报告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的坚实基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任何工作,只要肯付出劳动,都会有相应的创造和回报。正如有网友所说:“只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顶尖,哪行哪业都会有美好的期 待其实,“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羡慕他人的同时,反观自己,扎实做好本 职工作,精钻业务,勤练本领,在社会大舞台上肆意挥洒聪明才智。劳动价值的释放有了主 体力量,美好生活的图景正在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
解析
劳动成就美好未来
劳动最美丽,奋斗最幸福。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因为劳动,我们拥有历史辉煌;因为劳动,我们拥有今天成就。劳动方能成就美好生活,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
劳动不仅能推动社会发展,还能实现人生价值。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体现,简单的体力工作是劳动、特有的工作技能是劳动、头脑风暴的创新也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催生世界文明,更让人在劳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劳动体现着中国人民坚忍不拔、追求卓越、钻研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可以说,劳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活动!劳动关乎着未来的一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下、“2025中国制造”的目标下,劳动的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人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是歧视,认为“公务员、教师、企业家才是高人一等”,认为“成为技术工人就会低人一等”;另一方面受制于工资低、地位低的限制蓝领劳动者供不应求。如何充分发挥劳动的价值,让关乎未来、关乎美好生活的劳动走出一条披荆斩棘之路呢?
转变对劳动的理解与认知观念是前提。“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的转变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我认为,这种理念的转变,需要“从娃娃抓起”,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创新模式、健全机制,将劳动课与参与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重视劳动教育、尊重劳动的客观认识。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者社会地位是保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从事社会生产的劳动实践中锤炼形成的宝贵品格,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到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从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到做着“禾下乘凉梦”充实天下粮仓的袁隆平……他们共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面向未来,只有始终弘扬劳动精神,才能唤起每一个劳动者的奋斗激情,为国家发展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生价值的实现、制造强国梦的实现都需要重视劳动。唯其如此,中国经济的航船方能识水性,顺洋流,乘风破浪,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