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公考APP
考公务员,到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公考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人生就是起落落落落”“人家15岁时在打碟,而我15岁时在被妈妈打”……这些“丧丧的”评论在一家知名互联网音乐平台上引人注目,大都出于年轻用户之手。
近来,人们浏览网络时难免有这样的印象:带一点“丧”,有一点“颓”的言论,似乎更多了。细看这些人诉说的情境,大抵是年轻一代遭际。年轻人为什么觉得“丧”,为什么热衷表达“丧”?透过“丧文化”灰色的帷幕,我们可以望见青年一代怎样的境况?
“面对这个世界的压力,我感觉一直在被‘吊打’。”“85后”青年黄旭打开他的微博,最新一条是:“我用尽全力,只是过着平凡的一生。”如是“垂头丧气”的词句,勾勒出一种新兴亚文化--“丧文化”的神情。
注意到平台留言中日益醒目的消极灰暗评论,网易云音乐社区曾发起公益性的“云村治愈所”,为积郁难遣的网友提供帮助,后来,在更多专业志愿者支持下,这一项目升级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查阅这一计划提供的咨询资料,半月谈记者注意到,近15万求助网友中约 20%的人有轻生念头、抑郁倾向,经过专业心理干预,情况才有所好转。
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壹心理发布的基于400万份问卷调查的《疫情心理健康报告》显示,今年疫情期间,“丧文化”成为不得已“宅家”的青年人生活世界更为浓重的色彩。“90后”的心理状态尤其受到报告关注。轻信、恐惧、易怒乃至抑郁,也许这些报告中的关键词不能视为“90后”撕不下来的标签,但藉由非常时期的透镜,却凸显了“丧文化”让人担忧的阴暗边界。
“丧文化”,到底是务必根除的心魔,还是无伤大雅的玩闹?
在关注青年的学者看来,“丧”和“佛系”“二次元”等一样,无非是用以概括某种互联网亚文化的一个名词,但不可小觑的是,它也是折射当代青年境遇与心态的一面镜子。看上去无望而无力,实则也是青年人表达“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别样方式。正因此,“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关切的症候。
其实,经由“丧文化”的天线,我们可以听到青年一代内心世界多波段的声音。
——弱势心态。“互联网上的‘丧’,乍看起来是为稀松小事‘长吁短叹’‘强说愁’,但这些‘矫情’的倾诉,包含着我们这代人的敏感和迷茫。”刚刚大学毕业的浙江青年小戴说。
初入一个急速转型、分化加剧的社会,青年人感到无力掌控生活、与梦想渐行渐远,出现‘丧’的情绪也是自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说,转型年代带给青年一代的考验更为复杂多样,不确定性成为他们必须习惯的日常,而这种习惯的过程,不可能没有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青年人都对世事的“吊打”心有戚戚。
——焦虑情绪。“我希望自己和家人能住大一些的房子、开好一点的车,但是实现起来真挺难。看着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越拉越大,说不焦虑是假的。”黄旭说。
“‘丧’浓缩了青年看到生活真相之后的焦虑和慌张。”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说,“成长的烦恼”对于今天的“后浪”来说分外难缠。在一个个体化趋势明显,“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聚光灯下榜样的力量,可以熬开一锅锅鸡汤,也可以给后来的青年人的心灵蒙上一道道阴影。
——自嘲表达。“网络语言勾勒的,不一定是青年在生活中的真实样貌。”心理学科普平台 Know Yourself资深作者夏超表示,很多年轻人只是想享受“跟风”的乐趣,不动脑子消费一把潮流符号。如是减压的动机,使得传播“丧文化”有时像在社交网络中打一盘不必较真的游戏,自怨自艾之下,是一张张自嘲的鬼脸。
事实上,今天认同“丧文化”的青年人,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前浪”一样,都有既想拥有张扬个性的独特话语,又渴望社会倾听他们作为群体的心声的双重期冀。独白与对话之间游移的惆怅言辞,是“丧文化”表征的青年的独特“方言”,也是昔年感慨于“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叹息的历史回音。
解析
别让“丧文化”毁了年轻一代
从“屌丝”这个词出现开始,到“葛优躺”,再到“躺平”“摆烂”等一系列网络词汇的广泛传播,丧文化迅速膨胀壮大,很多年轻人投入到丧文化的怀抱,瞬间感到了世界豁然开朗。丧文化这个看起来时髦的词,背后却深藏着众多年轻人的无奈与辛酸,我们还需认真对待这一话题,别让丧文化侵蚀了年轻人奋斗的志气。
年轻一代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丧文化却在他们之中得以流行,究其原因,一方面,年轻人缺少相应历练,不能正确看待和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某些困难,缺少坚毅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问题,不能积极地把控,只能够被动接受和消极应对。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在于当前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各行各业竞争加剧,年轻人发展机会相对较少,且在经济整体下行的情况下,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变得越发困难。
“丧文化”总体宣扬着悲观、失落、怨天尤人的情绪。不仅可能让年轻人减少进取心,放弃努力,看不到努力的价值,最终变得懒惰,没有目标,也会让人失去自信,在浑浑噩噩中无所事事,耗费了光阴。“丧文化”的传播还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增加人与人之间界限,增加人与人的等级差异,进而缩小人们的社交圈。另外,“丧文化”会不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遇到困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逃避的同时,还会给自己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这些价值理念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如果任其蔓延,将会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带偏了后辈人的发展轨道,这正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理由所在。
面对大肆传播的丧文化,还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能放任不管。针对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的新媒体,各级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监管工作,尤其是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应从源头上监管,提高处理舆情信息的效率,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净化传播媒介,引导积极的文化思潮发展。同时,主流媒体应发挥其在引领舆情方向中的重要作用,以新理念、新手段主动引导网络舆情正向发展。作为承担培养青少年成才责任的学校,还应该加强理论学习教育,积极传播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社会公众人物应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灌输,与“丧文化”作斗争。
“丧文化”作为宣泄情绪的工具,受到了当代年轻人的欢迎。但我们必须明白,“丧”或许可以暂时充当一剂麻醉药,但终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当代年轻人要时刻保持清醒,学会辨别现实和网络上的是非曲直。把“丧”作为短暂的休息,“丧”过之后重新振作,让青春的色彩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在年轻人的奋进中成就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