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公考APP
考公务员,到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公考
资料1
小陈是农业生态学硕士,毕业后从事农业研究工作。2019年,他和几位同事成立了一个团队——跨界者团队,致力于在乡村实践自然农法种植,构建新的乡村知识生态。
自然农法种植是种植新理念,通俗地讲,就是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不通过刻意人为干预,借助自然之力种植农作物。然而,这种新理念的引入并非一帆风顺。向前村村民在接触之初,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误解和质疑,认为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会影响产量和收入,于是纷纷抵制。小陈意识到,村民们如果没能得到实惠,任何方法不论如何先进,都无济于事。
于是,跨界者团队登门入户,深入到每家每户,通过各种形式的宣讲、沟通。帮助村民逐渐认识自然农法的优势。经过不懈努力,村民同意拿出一小部分菜地尝试自然农法种植。他们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培训,指导村民统筹不同种类蔬菜种植时间与空间布局,停用农药化肥,改用团队制作的植物精华营养液和土著微生物,促进蔬菜自然生长。在“鱼菜共生”项目上采用高科技,将黄瓜番茄与鲈鱼在一分为二的空间里实现协同共生,通过智能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亩增年产值1600元。通过实施自然农法,村民们得到了实惠,不少村民纷纷邀请跨界者团队上门量身制定种植方案,主动扩大种植面积。自然农法种植也从蔬菜拓展到了水果、水稻和其他农作物。据统计,向前村现在参加自然农法种植的村民已达56户,种植面积近3000亩。
“稻田里都装了电子传感器,湿度、温度、虫害情况等数据实时掌控。如有异常。手机会收到预警,动动手指就能把庄稼种好。”种了半辈子地的老张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田地会被互联网技术所改变。跨界者团队技术员表示:“我们申请了30多项专利,将更多的工业质控、数字量化的工业标准赋能到我们的作物上,40亩的蔬菜园只需要6个工人就够了。”自然农法种植并非不需要现代知识和技术,相反,知识和技术这两大要素逐渐成为向前村农业最具竞争力的资产,村民由“靠天吃饭”转变为“靠技术吃饭”,向前村农业产业要素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目前,跨界者团队已经在向前村完成了自来水站、真空厕所、河塘治理、节能建筑等项目,推进村内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并持续开展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改善向前村生态状况,打造自然农法和乡村生态协同共促的发展环境。
虽然自然农法种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向前村村民接受,但城乡分割造成二者产销信息不对称,以往向前村的农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零散的方式供给周边市场,产品销售效果并不理想。对此,跨界者团队再次发挥跨界者链接作用,通过提升城市消费者对向前村农产品的认可度,帮助打响品牌知名度。跨界者团队利用自身在城市的资源与优势,帮助村民构建有效的线下+线上市场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并根据市场信息反馈优化农产品结构。如今,他们不仅帮助销售农产品,还不定期组织参观探访向前村的活动,邀请城市消费者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感知自然农法种植的优势,进而强化对向前村农产品的认同。今年初,向前村的蓝莓、阳光葡萄等特色水果迎来了大丰收,村内水果产业的产值达到200多万元,带动5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现在在家不仅方便照顾孩子,一年还能多挣几万元!”村民一边采摘水果,一边说道,脸上全是幸福的笑容。
跨界者团队还积极推进自然农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去,向前村每逢春耕和秋收都要举行仪式,这个传统已经丢失了大半个世纪。团队通过走访村里老人,查阅史料,整理和还原了这些仪式,并大力对外宣传。每逢举行仪式,便有城里和其他地方的民众前来观看,团队因势利导,将一部分农田用于参观者参与种植或收割,形成了观光农业。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村里推广普通话,方便村民与外界交流;推行文明用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等,提升村民的素质。
资料2
为加强全县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D县成立专项调研组进行了走访调研。
“我们的工作,既缺钱,也缺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说,“全县基层三农服务岗位有141个编制,目前仅有105人。”“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县水技站站长说,“单位编制不断压缩,如今只剩下‘光杆司令’。”
某乡农服中心主任是农技推广好手,也是省级科技特派员,但近年工作起来愈发感觉“难为无米之炊”。他说,近几年种植的水稻品种效益低,农户种植新品种的意愿强烈,但农服中心却难以推广试种新品种,“原来的试验田已经被取消了,经费也减少了。”这位农服中心主任说,“现在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只能自己去劝服农户,要是种失败了还得个人掏腰包。”
某渔政管理站站长说,为增加百姓收入,他们引导渔民种新品种紫菜,但部分渔民为了多赚一点钱,不按规定时间下苗,最终导致产量下跌40%左右反而责怪站里没有指导好。
“基层技术性岗位待遇低,青年人才不愿意来,来了没几年也要走。”某海岛农服中心主任已经干了26年,正为找不到接任的干部而苦恼。“站里人员断档严重,要么是刚工作的,要么就是我这样工作了二三十年的。”
调研组在基层走访时,常常听到类似的吐槽:“农服中心就剩2(个)人,还都去做其他工作了”“现在负责水利方面工作的,专业是搞村建的”“原来专业搞水利的,被调到财务部门做出纳了”……
一些基层专业干部被频频“挪作他用”,导致旧业务丢掉了,新业务也不熟悉。一位在水利系统工作了22年的水利干部突然被调到海洋渔业部门工作。这位干部说,虽然都和水有关,但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刚上任不久,他就接手了“整改违规养殖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工作,缺少经验的他只好“以文件贯彻文件”,最后被上级批评。
去年秋天,县里指导乡镇开设培训班,要求每户农民都要参加一个月的农技培训。“我们这里种的是茶叶和瓜果,培训内容是竹、菇、菜,培训内容和实际情况不相关。而培训时,正是农忙季节,谁愿意脱产一个月来参加培训?培训有什么用?”某乡镇农技干部说。
“招不来学农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招到一个,还留不住。”在走访中,不少农服中心反映“招人难”问题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干部队伍中,学农的大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不到50%,仅有不足10%的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服中心就业。
有限的农业干部也常常是“身兼数职”,甚至还要承担防汛、防疫等工作。县农服中心主任说:“有个乡镇的农服中心主任还兼着其他几个站所的负责人,根本没有精力研究业务。”调研组在走访中了解到,少了农业人才的支持,无论是农业供给侧改革还是乡村振兴都受到了影响。去年,农民老杨种的辣椒大面积患病,但农技人员赶到现场一看,表示“不熟悉辣椒,无能为力”。最后病害没能控制住,老杨损失了近10万元。
资料3
石子口村遍地都是石头,村里206户人家,家家房子都是石头垒的。尽管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生态、独具特色的建筑,但石子口村一直默默无闻。所幸的是,这个村邂逅了网络。
2017年,返乡创业大学生小孙和他的团队想打造一款别致的民宿,当他们来到石子口村,一下就喜欢上这里。清理遍地野草、完善基础设施、加固并改善房屋、拍摄宣传片……“石屋、石墙、石巷,再配上模特,大片就出来了。村里房子有百年历史,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就地取材,保持山野原味,城里人非常喜欢。有了网络信息化应用,再偏远的山村也能有知名度。”小孙说。
慢慢地,石子口村在网络上的名气大了。导演、剧组、摄影家、画家、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都成了石子口村的推介平台。在一座石头房子的屋顶上,有几个三角形的木房子,“这是专供网红直播用的,现在不少网红来这里搞直播带货,一住就好几天。村后西岭上有战国时期的古山寨,上海来的剧团带着粉丝在这里演出,演出时网络直播,还有西班牙来的乐队。没想到咱们村子的名气现在能这么大。”石子口村党支部王书记说。
这些年,石子口村民触网、懂网的越来越多,连老大娘拿着自家的山货摆摊售卖,旁边也放着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王书记说:“现在村集体收入一年有60万元。这石头房原来卖2000块钱一套也没人买,现在有人出20万元咱都不卖了,想住还得在网上提前预订呢。”
面对石子口村的变化,Z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教授有感而发:“乡村现代化,是立足于乡村的现代化,需要立足于乡上的人去开辟路径、拓展事业、守护成果。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全新动能。遇见数字与网络的乡村,打开了一扇与现代化对话的门。”
壬寅年春节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法制糖技艺传承人吴少玉在短视频平台上小“火”了一把,他在抖音上展示了一段土糖制作视频,收获大量消费者青睐,店铺卖出23万元的产品,让跟着她干的370多户乡民看到希望。
在吴少玉的家乡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村民大多以种植甘蔗为生,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制糖。随着现代制糖业发展,学兰村各个糖寮逐渐“熄火”,掌握传统制糖技艺的村民逐渐减少。土法制糖技艺面临失传危险,依赖种甘蔗、卖甘蔗的村民也渐渐陷入贫困。吴少玉的父亲常感慨:“人老了,锅旧了,甜蜜的土糖越来越少了,以后恐怕再也吃不到用土法制成的糖了。传统的东西没了,根就没了。”父亲的话触动了吴少玉。2013年,她放弃在上海的事业,返村与父亲一起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保护传承土法制糖技艺。一间旧屋,一口老锅,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榨汁、开泡、赶水、摇瓢、凝浆、看糖、打沙等18道工序依次进行,记忆中的糖寮回来了。
为了让更多人爱吃儋州土糖,吴少玉选择势头正盛的短视频平台作为宣传主阵地,不到两年时间,共发布了近50条反映家乡风貌和美食的视频。这些短视频冒着烟火气、透着人情味,还原了许多人的儿时记忆,使得土法制糖工艺在很多人选择“断糖”的当下仍在市场上走俏。因为,在大家心中,这不是在买高热量食品,而是在储藏一罐罐挥之不去的乡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潘教授说:“只要运用网络技术方法得当,古老的技艺不仅不会过时,反而因其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有机原生态的特点,展示其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哥打竹板妹弹琴,今日洛带喜盈盈。”今年大年初一,用客家山歌演绎的原创客家民俗情景剧《赶场去》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上演。该演出经抖音等平台传播后,洛带古镇景区春节期间旅游业增收3000余万元。然而,就在几年前,《赶场去》主创者张汉秋在洛带寻根时发现,村民受外来文化冲击,放弃了老祖宗的东西,山歌被认为是“土”的、过时的,难觅踪迹。为了让客家山歌再度流行,年近六旬的他寻遍洛带老人搜罗歌谣,有90多岁老婆婆掩面唱完的《哭嫁歌》,也有从十几个老挑夫口中挨个儿拼凑还原的《挑担谣》。
“文化传承不能只靠国家输氧,要唤醒年轻人的共鸣和热爱,这样才能发新芽、开新枝。我要使用互联网努力把最传统的和最时尚的连接起来,重新抓住年青一代的心。”张汉秋说。
前不久,张汉秋发布了某热门网络游戏的音乐改唱的短视频,一举成为爆款。在这个短视频中,他不断尝试摇滚、说唱、游戏配乐这些元素,使得以乡风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已不再是土味和落后的象征,而成为传统元素再创造的文化自信现象。
解析
问题:1.人才匮乏。编制压缩、待遇低、引人留人难、断档严重。2.岗位失调。岗位、专业不匹配,频繁调岗,身兼数职,业务不熟悉。3.培训脱节。培训内容、时间设计不合理。4.缺乏指导。未给予有效指导,农民错误操作导致减产。5.资源不足。试验田取消,经费减少,新技术难推广。
建议:1.充实人才队伍。(1)引人留人。丰富招聘渠道,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提高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2)扩充编制。确保基层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编制总量与占比达标。(3)培训培养。加强新晋人员的培养力度,促进快速成长为中坚力量。
2.精准匹配岗位。减少不合理的人才调动,保持岗位的稳定性、连续性,根据人才的专业特长匹配工作岗位,确保工作专注度,业务熟练度。
3.科学开展培训。实地考察,根据农民实际需求设计培训内容,错开农忙时间,借助网络、开设田间课堂等丰富培训形式。
4.提供科学指导。借助示范种植、案例展示等方式,培养正确的种植理念,掌握科学的种植方式。
5.加强资源支持。设立专项农技经费,加大试验田等资源的投入力度,推广新技术。
相关试题
7. 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
24.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对复核后的公文,应当确定( )并详细记载。
4.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
35. 下面营养物质中属于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是( )。
33. “红脸”“白脸”是指传统戏剧中的脸谱颜色。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一般用红色脸谱表示( )。
14.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宋代以后民间教育的重要形式。( )
1. 2025年2月5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加大力度整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 )
10. 在公文中,“向”“关于”“对于”是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 )
7.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
2. 2025年2月27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火炬( )在成都发布,这也是世界运动会历史上首支火炬。
29. 很多诗词会用不同种类的鸟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子规”是指( )。
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小陈的跨界者团队在助力向前村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10分)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